特斯拉理想

有很多人不了解特斯拉战略和愿景,我大概分享一下我的分析和理解。

特斯拉最初为两位工程师马丁•艾伯哈德马克•塔彭宁于2003年创办,所以,我们也应该记住这两位同样伟大的工程师。

而后马斯克于2004年对tesla进行了投资,成为公司董事长,参与公司发展,后来马斯克成为公司CEO。

后来,特斯拉提出了“加速世界摆脱化石燃料的进程,走向可持续能源的未来。”这样宏大的愿景,正是在此愿景之下,经过长达十年的高强度研发投入,特斯拉才推出model s,model x,model 3,model Y这些车型,且价格持续下降,更加亲民。

2014年6月12日,特斯拉宣布开放专利,允许其它厂商使用;2020年7月29日,马斯克表示对授权自动驾驶软件持开放态度;2022年1月30日,马斯克表示将会授权其它厂商使用特斯拉的完全自动驾驶技术。

为何特斯拉的几款车型命名为model *? model即模型的意思,也就是说那些车仅仅是特斯拉生产的模型车,从中我们可以窥探马斯克的宏大理想。那就是技术成熟之后,希望全世界都可以参考这些车的实现来开发纯电动汽车、无人驾驶汽车,从而继续推动人类能源转型。但是,还不能完全确定什么时候特斯拉授权这些模型车的技术给其它厂商,但我相信它一定会做这件事。

无人驾驶汽车实现后,全球汽车使用效率将大幅提高,空置率降低,城市拥堵减少,汽车保有量下降,能源消耗大幅减少,从而让整个世界进入更加节能环保的发展轨道。

这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是发展的大趋势,是建设美丽地球所走的必由之路。

最后,我想说,一些企业在建立后为了寻求巨额利润,不断提高产品售价,降低产品品质,持续加强垄断,试图以优势地位获得更多利润。这种策略其实是错误的,因为垄断企业的短期利润确实会冲高,但是马上会回落,因为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胁迫了消费者,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有人就会研发革命性技术来突破垄断,待垄断企业自我觉醒时为时已晚,发现自己庞大的身躯已经无法动弹,只能面对新兴技术的降维打击。如今,看看传统车企巨头,有几个纯电动汽车可以和特斯拉竞争?

企业建立为了追求利润,这没有错,但一些企业的在追求利润同时也承载了创始团队改变世界的宏大理想。 特斯拉这种企业的建立是为了改变人类能源结构,而同时它也将减少全球汽车保有量,直至降低自身纯电动无人驾驶汽车产量。 可以说,这是成就自己,然后再次消灭自己的一个革新过程。 世界上愿意革自己命的企业少之又少,特斯拉应该算一个。

2022,聚变

关于标题:2021年取名 裂变,本身希望世界更好,疫情好转,确实世界更好了,疫情好转了,但世界却开始分裂了,病毒也变异了几波,所以2022年取名聚变,希望全世界各国聚焦到合作抗疫和经济发展上,共同协作穿越危机,也希望病毒最终聚于一点而消亡,让世界快速回归正常。疫情后的世界太虚弱了,是最危险的时候,需要静心调养。

2021年马上过去了,回望这一年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大波动

对未知的恐惧是大波动的根源

2020年预测,全民免疫需要3~5年时间,2021年疫苗上市并开始大规模接种,本来大家预计接种率达到80%左右应该可以产生群体免疫,奈何病毒变异快速,而疫苗对抗变异病毒效能下降,但是依旧减少了大量重症。

我们看到变异病毒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但似乎毒性在减弱。如果病毒真的沿着毒性减弱路径变异,可能对我们反倒是一种好事情,这也意味着它可能成为如当年H1N1那种常规病毒。当然,在当前治疗covid-19病毒特效药物还未完全推向全世界之前,控制疫情极其重要,因为一旦大规模传播,它带来的恐惧大于实际危害(covid-19死亡率约2%,与流感死亡率相当。).

因为最大恐惧在于,covid-19为新发现病毒,人类对其认识是一个逐步加深的漫长过程,前期无疫苗和特效药造成的恐惧让很多人无法预知感染后的结果,最严重的是,大量感染者一旦涌现医院,将直接造成医疗系统崩溃,进而引发更大范围的恐慌,再次触发社会暂停运转。这才是我们最大的担忧。因此,我认为,在特效药未全球上市前、及疫苗还未能全面遏制病毒传播之前,人口密集国家和地区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大范围传播是一种必然。虽然有人建议采取如英国这种国家的自然免疫方式,但是如果在国内就医几次,应该可以发现国内貌似医院很多,但是实际优质资源在每个地方就那么几家大医院,而很多社区医院医疗设施配置不足,医疗队伍不健全。当患者面临自身从未遇到过的疾病,特别是这种被广泛宣传的covid-19这种新病毒时,患者必然选择最优质的医院进行治疗,这必然加剧医疗体系崩溃。

这种对病毒的恐惧在人群中的蔓延会传播到方方面面,包括影响经济活动,国家决策等,这种恐惧情绪和各种国家层面的决策直接会波及市场,会以最快速度反映在市场价格曲线中,让我们看到一个大起大落的波动曲线。深刻而广泛。

认知不足对疫情反复有一定推动作用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2021年几次爆发时间,8月9日前后,11月4日前后,12月13日前后,这几个时间(全球和中国时间基本一致),11月20日时国内通告的完全疫苗接种率为76.3%,在这样高的完全接种率情况下,我们在密集场所只要佩戴医用外科或者医用防护(kn95或n95)标准口罩,保持2米左右的社交距离即可大幅提高病毒防护率,叠加疫苗有效率完全可以阻止病毒传播。特别注意浙江杭州那次疫情,感染者绝大多数为首位感染者的同事和家人,这也说明与病毒感染者足够多时间接触就会感染,而短期接触感染率其实很低。但是反观目前社会现状,还有多少民众在密闭空间和人员密集场所佩戴口罩?为何会这样,难不成大家真的认为接种了疫苗就可以万事大吉? 这就是认知不足带来的体现。

按照目前病毒变异速度(约3个月一次主流变异毒株流行),应对新变种的疫苗研发滞后,疫苗有效率非100%这些现实情况,日常出行佩戴医用外科或者医用防护口罩应该在近两年成为常态。这是对自己负责,对家庭,对国家负责的简单举动。

做为媒体和科技人员,不要夸大疫苗效果,做到实事求是的说明疫苗的效果和不足既是职业要求,更是一种底线,提高公众认知带来的收益远超含糊其辞带来的损失,且这种收益是长远的,是一个族群走向更加强大的必然之路,只是早晚之分。

宏观环境

2021年宏观环境、决策的驱动依旧是covid-19。货币政策,税收政策,债券发行,债券回购等等皆受到疫情影响。今年主要经济体的经济都在恢复中,但是到了最近,恢复速度有所放缓,通胀率开始创历史高度,导致美国货币政策收紧,加息预期导致金融市场波动剧烈。鲍威尔前期完全鸽派言论安抚了市场情绪,而确定连任后偏向鹰派,让市场处于持续下跌趋势(11月22日),下跌一致持续到12月21日开始反弹,而12月28日后继续下跌。这是市场对加息预期越来越近的情绪释放,更是释放风险。目前还无法准确预测下跌会持续多久,但2021年金融市场有很多明显的特点,要么连续上涨一个月接着就是连续下跌一个月,但是,美核心科技股跌幅偏小,中概股和港股一直处于下跌趋势,互联网类非硬科技跌幅明显。

如果我们还承认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那中国疫情得到明显控制,远好于全世界其它地方,经济增速也是最好,但为何相关股票却跌幅明显呢?泡沫破裂?股票不仅反映当前企业发展,也反映未来增长空间,同时还有资金流动性对其影响。我们国家目前处于改革深水区,改革力度可能是非常大的,政策出台频率和效率非常高,导致投资者无法预见新政策对一个行业和公司的影响,这时企业未来不确定性增加,投资者就会选择抛售,从而股价下跌。

股价下跌看起来对持股者非常不好,但同时它也创造了获得更多收益的机会,也是新投资者进入的机会。难点在于不能准确确定底价。

中美关系在未来五到十年可能还是时而缓和时而紧张的局面。中美在高科技领域,金融,能源,军事上的竞争在加剧,未来可能更加明显。美方更希望将中美定义为竞争,这样他们就有理由出台各种牵制政策遏制中国发展。

而做为我们,必须明白中美差距。看待国家之间差距可以多看看国家中高科技企业,大学,精英在做什么,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学生在学什么,这些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如果一个国家精英关注的是科技,人类,宇宙,关注的是创办改变世界的企业,学生天天训练自己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尝试各种冒险创新,这个国家不强大都不行。中美差距目前看还是很大,真的,所以,我建议在和美方包括其它西方发达国家竞争的大环境中保持快速持续的学习它们先进科技、先进管理,只有我们实力和对方平衡时公平才能出现,合作才能长久。

2022年宏观环境依旧不明朗,但缩小资产购买(taper),加息等货币紧缩政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可能会非常明显,对经济活动也是如此,同时,由于政府开支巨大,但企业恢复缓慢导致税收减少可能导致政府负债率过高,而一些企业也可能因为过高的负债率而破产。

对于我们国内,过去近30年各地通过左手低价收购农民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右手高价卖出,然后以房子绑定教育、养老、医疗等资源推高房价,货币从央行—>银行—>地产商—>政府,同时央行—>银行—>买房人—>地产商—>银行 这两条主要路径的流转完成了财富创造过程,同时资金再次回流银行完成了房地产蓄水池的作用,而买房人通过预支未来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2021年开始,房地产逐步调控,流动性大幅降低,导致土地拍卖流拍明显,这就导致一些对土地依赖高的地方政府财政紧张,债券发行必须提前,如果政府开支居高不下,税源无法跟上,那么政府出现财政危机、债务违约等就有可能。这样也就可以理解今年一些社会现象了。

2022年依旧要对企业因债务破产保持高度警惕,对政府财政紧张而放松房地产调控保持关注,对政府财政困难、债务可能引发的危机保持高度警惕,避免引发一系列连锁反映导致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我们必须明白:房地产调控是必须进行的,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因为城市化已经要进入尾声了,资金也必须流向更需要的实业、高科技、创新等领域,所以,目前的大趋势是:繁荣金融市场,鼓励企业通过金融市场融资,不再像以前一样为了发展企业而大量贷款。通过金融市场融资的好处是风险和收益共担,当然前提是金融市场健康,企业可信,审计可信。

科技

今年继续延续2021年对科技的分析,继续关注基因技术、智能驾驶、量子计算、人工智能、人脑科学以及宇宙,同时关注半导体发展,逐步择机加大相关领域的投资。特别是新兴技术,如基因技术、量子计算、人脑科学以及宇宙探索,这些领域某些技术目前还处于刚刚起步发展阶段,是最需要投资也最值得投资的领域,当然,目前风险非常大,投资过程中必须加强风险管理,做到还能活着看到它们成熟起来。对任何技术领域或者公司必须做到关注3年以上,投资5年以上,3年可以基本掌握一个公司基本情况和发展,5年~10年才可能真正的等到它爆发。所以,风险管理,持续关注,择机投资,活着非常重要。

风险

2022年的风险主要会集中在:

1)疫情间歇性反扑冲击经济活动,甚至导致封城。

2)美联储和各国央行货币紧缩带来金融市场大波动。

3)国家之间关系紧张导致贸易受阻,供应链不顺带来的危机传导,如能源,高科技产品等

4) 关注企业债务、政府债务水平,警惕债务危机引爆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5)警惕政策风险,特别是一些无法制约的组织、机构,这些政策出台会非常快,对市场和经济冲击会很大。经济最喜欢宽松的环境,过度干预的环境对经济发展不利。

6) 防控灰犀牛、黑天鹅事件到来造成的冲击,这些无法预料,可能突然会引爆,只能预防它发生之后自己还活着就好了。

7)关注粮食。我们是人口大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食物结构发生变化,肉、蛋、奶比例上升,而这些都是对粮食消耗大的行业,国内还不能完全自给,大量进口,粮食我们自给率约在80%,所以有地的还是尽量种点农作物,避免土地浪费也是确保自给。

8)能源安全。能源更加恐怖,我们的石油绝大部分依赖进口,进口国包括俄罗斯,沙特,伊朗等国,如果国际环境恶化,石油运输线路可能受到巨大影响。所以,一方面不断进行本国石油勘探,预防可能的风险,一方面加大进口,扩大石油储备,积极进行能源转型对国家安全极其重要。

展望

2021年是动荡的,大波动的一年,还活着就挺好,其它都是奢求。2022年的宏观环境在预见范围内并不会比2021年更好,可能更糟糕。保持灵动性、充分的独立认知,头脑清晰,快速果断应对危机是生存之道,如果要断臂求生就果断断臂,绝不犹豫。这也正是2021年我还活着的一个原因。

面对复杂多变的局势,面对低迷的经济环境,持续投资自己,深化认知,扩大现金流,着眼未来,穿越危机,择机果断出击是2022年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的关键。

危机=危险 + 机遇,大波动中有大风险,更有大机遇。

为了清晰展示我对2022年不同方面的评估,用一个表格展示:

项目评估等级建议应对措施
covid-19(新冠病毒)中性接种疫苗+佩戴医用防护口罩
国际环境谨慎悲观保持灵动性+持有充足现金流+持续快速学习
国内环境谨慎乐观保持灵动性+持有充足现金流+持续快速学习+加强政策敏感性
经济悲观保持灵动性+持有充足现金流+择机投资优质资产
金融市场比较悲观防御型投资+持有充足现金流+择机投资优质资产+择机投资前沿科技
不同项目评估

评级说明

极度悲观比较悲观悲观谨慎悲观中性谨慎乐观乐观比较乐观极度乐观

无论我们做什么,我对大家的建议都是:开源节流,扩大现金流。这一条适用于绝大多数场景。

如果说2022年的期望,我觉得依旧是2021年的:

2020年/2021年/2022年,我有什么期望呢?世界和平,家人安康,经济向好,公平正义法治落到实处,每个人都能恪尽职守,幼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依,权有所惧,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相应收入,用优秀的方法激发人的创造性,而非激发人的贪婪…这是我的期望。对于我自己,我只能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成长,提升认知。

愿这个世界更好!

市场与计划

整个社会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其中每个个体都与其它个体不同,所需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各有不同,这样造成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且是高度动态变化的,所以,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自然也是繁杂而动态变化。对于如此复杂的系统,如果由一个中心来决策其中相关个体生产什么不生产什么,自然是难以做到周全,甚至中心都无法知道社会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这是计划经济必然造成物资匮乏的根本原因。

物资匮乏的年代,大多数时候不是社会上没有能力生产,而是生产力被压制。压制生产力的的因素很多:如以某种形式进行直接阻止生产,以特别许可方式仅仅允许某些机构或者某些个人生产;以某种方式阻止人员流动,进而阻止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人才的流动,间接也就阻止了资本流动和信息流动。

如果从技术架构思维来看:计划经济就像是中心化架构,市场经济是分布式去中心化架构。去中心化架构天然的匹配了社会的这种复杂体系,自然更具灵活性、自主性、敏捷性。

经济发展有内在也必须有外延。中国古代对古丝绸之路如此重视、对河西走廊要不断争夺控制权正是一个国家经济外延的必然需求。中国曾经因为古丝绸之路而成为世界强国,但在大航海时代自锁国门而与世界脱钩,直接造成了后面不断被袭扰掠夺的悲剧发生。因此,对内营造宽松的市场经济环境,对外保持开放,包容多种不同文化,鼓励冒险、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摆脱当前后疫情时代经济困境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