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newyear

2022,聚变

关于标题:2021年取名 裂变,本身希望世界更好,疫情好转,确实世界更好了,疫情好转了,但世界却开始分裂了,病毒也变异了几波,所以2022年取名聚变,希望全世界各国聚焦到合作抗疫和经济发展上,共同协作穿越危机,也希望病毒最终聚于一点而消亡,让世界快速回归正常。疫情后的世界太虚弱了,是最危险的时候,需要静心调养。

2021年马上过去了,回望这一年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大波动

对未知的恐惧是大波动的根源

2020年预测,全民免疫需要3~5年时间,2021年疫苗上市并开始大规模接种,本来大家预计接种率达到80%左右应该可以产生群体免疫,奈何病毒变异快速,而疫苗对抗变异病毒效能下降,但是依旧减少了大量重症。

我们看到变异病毒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但似乎毒性在减弱。如果病毒真的沿着毒性减弱路径变异,可能对我们反倒是一种好事情,这也意味着它可能成为如当年H1N1那种常规病毒。当然,在当前治疗covid-19病毒特效药物还未完全推向全世界之前,控制疫情极其重要,因为一旦大规模传播,它带来的恐惧大于实际危害(covid-19死亡率约2%,与流感死亡率相当。).

因为最大恐惧在于,covid-19为新发现病毒,人类对其认识是一个逐步加深的漫长过程,前期无疫苗和特效药造成的恐惧让很多人无法预知感染后的结果,最严重的是,大量感染者一旦涌现医院,将直接造成医疗系统崩溃,进而引发更大范围的恐慌,再次触发社会暂停运转。这才是我们最大的担忧。因此,我认为,在特效药未全球上市前、及疫苗还未能全面遏制病毒传播之前,人口密集国家和地区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大范围传播是一种必然。虽然有人建议采取如英国这种国家的自然免疫方式,但是如果在国内就医几次,应该可以发现国内貌似医院很多,但是实际优质资源在每个地方就那么几家大医院,而很多社区医院医疗设施配置不足,医疗队伍不健全。当患者面临自身从未遇到过的疾病,特别是这种被广泛宣传的covid-19这种新病毒时,患者必然选择最优质的医院进行治疗,这必然加剧医疗体系崩溃。

这种对病毒的恐惧在人群中的蔓延会传播到方方面面,包括影响经济活动,国家决策等,这种恐惧情绪和各种国家层面的决策直接会波及市场,会以最快速度反映在市场价格曲线中,让我们看到一个大起大落的波动曲线。深刻而广泛。

认知不足对疫情反复有一定推动作用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2021年几次爆发时间,8月9日前后,11月4日前后,12月13日前后,这几个时间(全球和中国时间基本一致),11月20日时国内通告的完全疫苗接种率为76.3%,在这样高的完全接种率情况下,我们在密集场所只要佩戴医用外科或者医用防护(kn95或n95)标准口罩,保持2米左右的社交距离即可大幅提高病毒防护率,叠加疫苗有效率完全可以阻止病毒传播。特别注意浙江杭州那次疫情,感染者绝大多数为首位感染者的同事和家人,这也说明与病毒感染者足够多时间接触就会感染,而短期接触感染率其实很低。但是反观目前社会现状,还有多少民众在密闭空间和人员密集场所佩戴口罩?为何会这样,难不成大家真的认为接种了疫苗就可以万事大吉? 这就是认知不足带来的体现。

按照目前病毒变异速度(约3个月一次主流变异毒株流行),应对新变种的疫苗研发滞后,疫苗有效率非100%这些现实情况,日常出行佩戴医用外科或者医用防护口罩应该在近两年成为常态。这是对自己负责,对家庭,对国家负责的简单举动。

做为媒体和科技人员,不要夸大疫苗效果,做到实事求是的说明疫苗的效果和不足既是职业要求,更是一种底线,提高公众认知带来的收益远超含糊其辞带来的损失,且这种收益是长远的,是一个族群走向更加强大的必然之路,只是早晚之分。

宏观环境

2021年宏观环境、决策的驱动依旧是covid-19。货币政策,税收政策,债券发行,债券回购等等皆受到疫情影响。今年主要经济体的经济都在恢复中,但是到了最近,恢复速度有所放缓,通胀率开始创历史高度,导致美国货币政策收紧,加息预期导致金融市场波动剧烈。鲍威尔前期完全鸽派言论安抚了市场情绪,而确定连任后偏向鹰派,让市场处于持续下跌趋势(11月22日),下跌一致持续到12月21日开始反弹,而12月28日后继续下跌。这是市场对加息预期越来越近的情绪释放,更是释放风险。目前还无法准确预测下跌会持续多久,但2021年金融市场有很多明显的特点,要么连续上涨一个月接着就是连续下跌一个月,但是,美核心科技股跌幅偏小,中概股和港股一直处于下跌趋势,互联网类非硬科技跌幅明显。

如果我们还承认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那中国疫情得到明显控制,远好于全世界其它地方,经济增速也是最好,但为何相关股票却跌幅明显呢?泡沫破裂?股票不仅反映当前企业发展,也反映未来增长空间,同时还有资金流动性对其影响。我们国家目前处于改革深水区,改革力度可能是非常大的,政策出台频率和效率非常高,导致投资者无法预见新政策对一个行业和公司的影响,这时企业未来不确定性增加,投资者就会选择抛售,从而股价下跌。

股价下跌看起来对持股者非常不好,但同时它也创造了获得更多收益的机会,也是新投资者进入的机会。难点在于不能准确确定底价。

中美关系在未来五到十年可能还是时而缓和时而紧张的局面。中美在高科技领域,金融,能源,军事上的竞争在加剧,未来可能更加明显。美方更希望将中美定义为竞争,这样他们就有理由出台各种牵制政策遏制中国发展。

而做为我们,必须明白中美差距。看待国家之间差距可以多看看国家中高科技企业,大学,精英在做什么,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学生在学什么,这些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如果一个国家精英关注的是科技,人类,宇宙,关注的是创办改变世界的企业,学生天天训练自己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尝试各种冒险创新,这个国家不强大都不行。中美差距目前看还是很大,真的,所以,我建议在和美方包括其它西方发达国家竞争的大环境中保持快速持续的学习它们先进科技、先进管理,只有我们实力和对方平衡时公平才能出现,合作才能长久。

2022年宏观环境依旧不明朗,但缩小资产购买(taper),加息等货币紧缩政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可能会非常明显,对经济活动也是如此,同时,由于政府开支巨大,但企业恢复缓慢导致税收减少可能导致政府负债率过高,而一些企业也可能因为过高的负债率而破产。

对于我们国内,过去近30年各地通过左手低价收购农民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右手高价卖出,然后以房子绑定教育、养老、医疗等资源推高房价,货币从央行—>银行—>地产商—>政府,同时央行—>银行—>买房人—>地产商—>银行 这两条主要路径的流转完成了财富创造过程,同时资金再次回流银行完成了房地产蓄水池的作用,而买房人通过预支未来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2021年开始,房地产逐步调控,流动性大幅降低,导致土地拍卖流拍明显,这就导致一些对土地依赖高的地方政府财政紧张,债券发行必须提前,如果政府开支居高不下,税源无法跟上,那么政府出现财政危机、债务违约等就有可能。这样也就可以理解今年一些社会现象了。

2022年依旧要对企业因债务破产保持高度警惕,对政府财政紧张而放松房地产调控保持关注,对政府财政困难、债务可能引发的危机保持高度警惕,避免引发一系列连锁反映导致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我们必须明白:房地产调控是必须进行的,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因为城市化已经要进入尾声了,资金也必须流向更需要的实业、高科技、创新等领域,所以,目前的大趋势是:繁荣金融市场,鼓励企业通过金融市场融资,不再像以前一样为了发展企业而大量贷款。通过金融市场融资的好处是风险和收益共担,当然前提是金融市场健康,企业可信,审计可信。

科技

今年继续延续2021年对科技的分析,继续关注基因技术、智能驾驶、量子计算、人工智能、人脑科学以及宇宙,同时关注半导体发展,逐步择机加大相关领域的投资。特别是新兴技术,如基因技术、量子计算、人脑科学以及宇宙探索,这些领域某些技术目前还处于刚刚起步发展阶段,是最需要投资也最值得投资的领域,当然,目前风险非常大,投资过程中必须加强风险管理,做到还能活着看到它们成熟起来。对任何技术领域或者公司必须做到关注3年以上,投资5年以上,3年可以基本掌握一个公司基本情况和发展,5年~10年才可能真正的等到它爆发。所以,风险管理,持续关注,择机投资,活着非常重要。

风险

2022年的风险主要会集中在:

1)疫情间歇性反扑冲击经济活动,甚至导致封城。

2)美联储和各国央行货币紧缩带来金融市场大波动。

3)国家之间关系紧张导致贸易受阻,供应链不顺带来的危机传导,如能源,高科技产品等

4) 关注企业债务、政府债务水平,警惕债务危机引爆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5)警惕政策风险,特别是一些无法制约的组织、机构,这些政策出台会非常快,对市场和经济冲击会很大。经济最喜欢宽松的环境,过度干预的环境对经济发展不利。

6) 防控灰犀牛、黑天鹅事件到来造成的冲击,这些无法预料,可能突然会引爆,只能预防它发生之后自己还活着就好了。

7)关注粮食。我们是人口大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食物结构发生变化,肉、蛋、奶比例上升,而这些都是对粮食消耗大的行业,国内还不能完全自给,大量进口,粮食我们自给率约在80%,所以有地的还是尽量种点农作物,避免土地浪费也是确保自给。

8)能源安全。能源更加恐怖,我们的石油绝大部分依赖进口,进口国包括俄罗斯,沙特,伊朗等国,如果国际环境恶化,石油运输线路可能受到巨大影响。所以,一方面不断进行本国石油勘探,预防可能的风险,一方面加大进口,扩大石油储备,积极进行能源转型对国家安全极其重要。

展望

2021年是动荡的,大波动的一年,还活着就挺好,其它都是奢求。2022年的宏观环境在预见范围内并不会比2021年更好,可能更糟糕。保持灵动性、充分的独立认知,头脑清晰,快速果断应对危机是生存之道,如果要断臂求生就果断断臂,绝不犹豫。这也正是2021年我还活着的一个原因。

面对复杂多变的局势,面对低迷的经济环境,持续投资自己,深化认知,扩大现金流,着眼未来,穿越危机,择机果断出击是2022年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的关键。

危机=危险 + 机遇,大波动中有大风险,更有大机遇。

为了清晰展示我对2022年不同方面的评估,用一个表格展示:

项目评估等级建议应对措施
covid-19(新冠病毒)中性接种疫苗+佩戴医用防护口罩
国际环境谨慎悲观保持灵动性+持有充足现金流+持续快速学习
国内环境谨慎乐观保持灵动性+持有充足现金流+持续快速学习+加强政策敏感性
经济悲观保持灵动性+持有充足现金流+择机投资优质资产
金融市场比较悲观防御型投资+持有充足现金流+择机投资优质资产+择机投资前沿科技
不同项目评估

评级说明

极度悲观比较悲观悲观谨慎悲观中性谨慎乐观乐观比较乐观极度乐观

无论我们做什么,我对大家的建议都是:开源节流,扩大现金流。这一条适用于绝大多数场景。

如果说2022年的期望,我觉得依旧是2021年的:

2020年/2021年/2022年,我有什么期望呢?世界和平,家人安康,经济向好,公平正义法治落到实处,每个人都能恪尽职守,幼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依,权有所惧,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相应收入,用优秀的方法激发人的创造性,而非激发人的贪婪…这是我的期望。对于我自己,我只能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成长,提升认知。

愿这个世界更好!

2021, 裂变

2020年已经过去,并继续延续了2019年的动荡,且这种动荡是几十年来史无前例。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让整个世界加速了变化,然而,万物依旧为了更好的生存在适应中进化…

这次,我想通过不同方面进行总结,然后再进行本年宏观环境展望。

时间

回顾这一年,一切似乎仍旧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之中,时间依旧是最宝贵的财富。时间本身其实是一个虚无的事物,更像是我们人类的伟大发明,又像是一个来自无限远又走向无限远的数轴,而我们只是在这个数轴上稍作停留的粒子而已,甚至每一个都可以被忽略,然而,即使最微不足道的粒子也在释放着自身能量,甚至发出微弱的光。提高自身功率方可在短暂时间内释放更多能量。

读书和思考

这一年,书是没有读几本,确切的说就没有完整的读完一本书,但却翻阅了大量资料,思考深度、广度继续增强。目前看,很多书或者资料其实是我思考的引子。每当我需要了解某一事物时,我会顺着某一个引子一路调查下去,然后摸透其内在关系,然后再不断深入思考,并通过更多专业资料进行佐证、调校自身理解,如此往复掌握某一个事物。或许是目前信息过于丰富繁杂以及网络的发达造就了这样掌握知识的方法。

对于读书,我始终认为读书并不一定让人更加睿智,因为天下之书人人皆可得,但不一定可获取书中内在的真正价值。真正的价值需要深度思考进行挖掘,缺少挖掘的知识储存进大脑也只是知识,而无法释放其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在当前碎片化信息越来越多的场景下,深入思考更加重要,否则我们很容易陷入人云亦云的境地,更容易失去自我。

教育

教育这个事情被一直关注,因为它关系着千家万户,我就简单写写我自己的思考。

谈起教育,首先进入公众视野被关心的是“教育资源的公平”以及“教育平等” 这两个话题。

谈及公平,其实自孔老夫子他老人家开始授课就从来没有绝对公平过,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供给不足自然就会无法平均分配,自然是会成为商品,只是它是隐形的商品。在我们村里,没人敢明目张胆地声称教育是商品,但有很多人依托自身小区可以上优质学校而公开大幅拉升房价。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非常魔幻的教育成本链条:为了上这个优质小学,你必须在其划分的小区拥有一套自有住房,因为很多人希望上这个学校,而房子数量有限,所以房价是其它小区的两倍以上甚至三倍,比如8万一平米,你为了拿到入学资格,买下90平米的房子,耗费720万,然后,小孩子拥有了这个小学入学资格,小学6年,所以说,也就是相当于支出720万先获取6年的优质小学教育资源,这720万就是教育的隐形成本。

当然了,有人会说,6年后,我这个房子可以再卖掉,那时它可能已经涨到1000万了,甚至1200万,是的,或许又是一副魔幻场景,6年后,不光享受了优质教育资源,居然财富还能翻倍!神奇的世界!看到了吧,你先得买得起720万的房子,然后才会有这个优质教育资源,以及后面财富翻倍的可能~~魔幻吧!当然了,你可不要真以为6年后学区房翻倍,这事不一定,另外,有一种财富叫做账面财富,只有可以货币化,可以换取其它资源的财富才是真的财富。这一句话是避免有人误解我的分析,以为这是一条发财坦途。

教育平等。教育平等与教育资源公平本身的根源其实都是一样的,就是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导致教育成为隐形商品,进而导致优质教育资源价格过高,从而因为每个人的财富差异而出现大多数普通人无法获取优质资源。

所以,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优质教育过于稀缺才是真正导致公平和平等问题明显的根源。而这个问题又如何破解呢?直接答案是扩大教育资源供给。最近两年已经看到了政府的强力行动。比如很多新建小区要求建设配套幼儿园和小学,所以,我们无须担心无学上问题,唯一忧虑的是学校好不好的问题。

另外,最近若干年来,社会上其实已经有一种更加市场化的情况也在帮助大家解决教育资源供给不足问题,那就是民办教育。前面说了,教育其实就是一种隐形商品,既然是商品,市场就会通过自身的投票机制进行定价。教育资源缺口越大,优质教育资源越稀缺,自然其利润也就越高,资本会第一时间嗅到利润的味道而大幅投入这个领域,从而缓解资源不足问题,为了获取竞争优势,民办学校也会聘请优秀的老师来校从教。这也就是为什么最近几年我们看到的社会现象:民办学校居然能够在成绩上超越很多老牌公办学校,当然了,有人会推测原因是民办挖走了尖子生,哈哈!我觉得能被挖走才说明社会给了学生选择权,如果都不允许挖走,不允许你选择学校那才是学生的悲哀、家庭的悲哀!一个人居然不能选择上哪个学校、去哪儿上那才是真的悲哀!

然而,悲哀的是,目前一些城市正在一步步压缩学生和家长的选择权,名曰“为了教育公平”,没有选择权的公平都是以公平平等之名巩固既得利益的行为而已。最让人不解的是,进一步借此名义打压民办教育。我就想说,国家如此之大,仅凭国家财政要让广大人民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够吗?我认为不够,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是国家之幸,学校之间展开竞争,允许学生选择学校更是促进教育进步的必要条件。既然我们讨厌垄断,为何还要垄断学生的选择权呢?

未来可以拉平世界教育,破解教育供给不足的方案大概率是以下方向:

  1. 放开学生学籍限制。 只要学生在国家进行注册登记,无论是否进入公办学校或者民办学校上学都属于拥有合法学籍的学生,受到国家法律保护和承认。
  2. 放宽民营资本进入教育领域的限制,对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同等对待。
  3. 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学校,不受地域限制。这一条难度最大,因为上了车的人不希望其它人上车。人之私有多可怕。
  4. 大力推进优质学校教育资源网上公开化,利用互联网技术让遥远的大山深处也可享受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

群体和个体

我们每一个人是一个个体,而若干个体会形成一个群体。处于群体中的个体无时无刻接受着其它个体所释放的信息和能量,这些信息中充斥着大量噪音甚至是虚假信息。当有一个巨大的系统向所有个体通过强力通道释放噪音和虚假信息时,这个群体的认知水平将出现巨大下滑,会使这个群体应用虚假逻辑来判断事物走向,做出错误的论断;如果这个系统更是释放一种观点,屏蔽其它思辨之声,这个群体也会逐步失去思辨能力,最终由智人变成愚人,或曰乌合之众。

一群乌合之众之中产生创新者、革新者的概率会大幅降低。面对一群允许百家争鸣的群体,乌合之众一旦遭遇百家争鸣群体的阻击时将犹如冷兵器遭遇机枪大炮一般残酷。

每一个个体都应该避免自己思辨力被降低,群体思辨力降低是一个群体的灾难。

技术趋势

目前的技术已经正在进入一个新的质变时期。我认为以下一些技术可能在未来十年进入爆发期。

基因技术:今年的新冠疫情让大家重新审视科学、审视医药技术。新技术的运用可以明显增强人们破解病毒基因、研发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能力。所以,基因技术等极其相关技术会在计算能力增强和人工智能技术帮助下取得更快发展,药物研发速度会比以往更快,破解一些疾病治疗方案的速度也会加快。我非常期待基因技术给我们未来带来的进一步变革。

医疗数据互联互通:目前很多医院都有自己的一套HIS系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这些系统各自为政,各干各的,相互完全隔离,导致病人在不同医院看病的检查记录、病历记录不能互相查阅,增加病人既往病史的追踪了解,也增加了病人诊疗成本。如果全国医院的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将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同时也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疾病研究的数据宝库。

智能驾驶技术:这个是即将爆发的领域。一旦智能驾驶技术完全成熟,这个对我们的生活的改变将是非常巨大的。你可以想象一下,你有一辆车(不,你那时不一定需要买一辆车了。)它可以每天按时接你上下班,然后空闲时间出去给你跑车赚钱,你需要了它可能随时来接你去目的地。路上那些智能驾驶汽车之家相互通信,相互协同,自动规避拥堵路段,而我们可以在乘车时安心做自己的事情。智能驾驶技术成熟后,车就是一个移动的房子,车不在仅仅是车,而是一个移动的智能平台,它可以实现很多现在我们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可能引起其它行业的变革。

量子计算:目前量子计算机还在初级阶段,未来更大的趋势是量子计算技术更加成熟,更加小型化,特别是那个大个的制冷系统小型化后,成本急剧下降后量子计算机才可能进入商业、普通家庭。那时才是它爆发阶段,而量子计算机由于超快的计算能力,我们现有一些信息安全策略可能就显得弱不禁风,而人工智能搭上量子计算将又是一场巨大的技术革命。基因技术、蛋白质结构问题、宇宙科学、医药等领域研究也将获得绝大进步。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术已经火了很多年,现在已经在慢慢渗透到各个行业,以后还会继续渗透。这个是快速爆发的领域。

人脑科学:这个领域的研究目前看进展并不快。随着各个方面技术进步,破解人脑奥秘的这条路将会越走越宽。一旦破解,未来你还上什么学?大脑接入芯片即可实现与互联网的互通,也可与他人直接通讯,当然,可怕的是,魔鬼也可能诞生,我们得研究如何对抗那个无所不能的魔鬼。但是,希望我们人类在前进的道路上能够守住边界,防止技术为恶魔所掌控。

宇宙:宇宙研究会更加快速,因为技术变革是一个各方面综合体现,宇宙科学也会受益于量子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为什么要说这个貌似离我们遥远的宇宙呢?因为宇宙中奥秘太多,宇宙研究关乎地球未来走向哪里,人类走向哪里,地球会不会变成下一个火星或者木星?等等一系列问题有待探索,而宇宙由于过于广袤,我们只能通过宇宙释放的无线电波对其进行探索,从中捕捉各种微弱信息,这样就决定了宇宙研究将是一项非常长期的工作。宇宙研究对人类意义重大。

边界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边界,做好自己边界内的事情,做到极致,有所为有所不为。反观现在社会,不可为也为之的事情太多了,造成其自身失去信任,然后萎缩甚至消亡。

经济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彻底摧毁了很多行业的产业链条,到现在,除中国以外其它国家疫情依然严峻,产业链也是未能完全恢复,从而经济恢复面临挑战。加上目前世界正处在相互不合作的大环境下,经济恢复将更加缓慢。现在我们提内外双循环,但是这是一个更多人争抢内部有限资源的过程,更多是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所以对整体来说经济总量不会大幅增长,创造更多价值才是增加更多社会财富的根本。

相信科技,科技的最大优势是具有极低的边际成本优势,它可以用少量成本创造巨大社会资源,从而带来巨大社会财富。因此,2021年依旧看好科技在经济中的推动力量。

当然,随着疫苗上市,越来越多人会接种疫苗,从而遏制疫情的进一步蔓延,但全民普遍免疫需要至少3~5年,所以,这几年,对疫情依旧必须保持谨慎态度应对。疫情对餐饮、旅游的冲击依旧会存在,但是会慢慢减弱。

另外,由于美联储无限量化宽松,资产负债表在3月份时还是4.1万亿美元,12月份达到了7.2万亿美元,也就是说8个月即向市场投放了约3.1万亿美元,其中40%流向了金融市场。这造成了2020年金融市场的大幅暴涨,美国2019年GDP也只有21.7万亿美元,这3.1相当于2019年GDP的14.29%, 而如何支撑这多出来的14.29%货币所带来的的泡沫呢?那就是经济复苏,但复苏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加上美联储不可能持续扩大资产负债表,经济复苏时可能会采取缩表行为,这种最容易让敏锐的金融市场感知,控制不当极易发生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因此,2021年对经济复苏保持谨慎乐观,对金融市场保持谨慎悲观,同时要严格控制风险。

风险

任何时刻始终要明白,做好风险和收益的平衡,无风险意味着无收益,高风险可能高收益,但也可能万劫不复,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是永恒的话题。活下去才能看见后面更加灿烂的阳光。

展望

2021年将继续是动荡的一年,国家如此,世界更是如此,我无法预知2021年世界将会发生什么,但我可以知道它依旧动荡不安,经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冲突等等这些都可能继续延续,然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自身的定力,继续朝目标前进,合理控制风险,用自身的快速调整来化解各种危机。

我自己仍旧用2020年的期望来作为我2021年的期望吧:

2020年/2021年,我有什么期望呢?世界和平,家人安康,经济向好,公平正义法治落到实处,每个人都能恪尽职守,幼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依,权有所惧,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相应收入,用优秀的方法激发人的创造性,而非激发人的贪婪…这是我的期望。对于我自己,我只能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成长,提升认知。

愿这个世界更好!

2020, 时空依旧

2019已过,动荡之下万物皆在进化…

回顾过去,有些目标已经超预期完成,有些目标没有,然而深度却远超以往。

2019年,说要感谢的人,最应该感谢的是家人,然后就是这个时代,还有一个人就是特朗普总统,一个促使中国再次伟大的不是中国人但更甚中国人的美国人!

我非常坚信,世界将加速趋向多元化,这种多元化会在各个领域加速,经济、文化、科技等等均会出现,而这些短期对世界来说是挑战,因为它大幅增加人类活动的运行成本,但长期看又是一种必然的调节活动,最终会再次趋于一体化,回归比较高效的运转体系中。对于我们来说,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快速适应这种多元化体系,快速的在变化中革新自我,以便获取更多生存和发展的机遇。

2020年,我有什么期望呢?世界和平,家人安康,经济向好,公平正义法治落到实处,每个人都能恪尽职守,幼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依,权有所惧,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相应收入,用优秀的方法激发人的创造性,而非激发人的贪婪…这是我的期望。对于我自己,我只能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成长,提升认知。

2020年,一切依旧按计划进行…